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我院根据《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及校发通知要求,于2025103115:30,组织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期考核答辩会。本次答辩会聚焦项目过程管理、科研能力提升与创新生态构建,24个立项项目通过阶段性评审,专家组的精准指导为青年学子科研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评审体系:筑牢科研训练质量基石

本次答辩会评审专家团由我院教学副院长刘志辉、教学部主任乔春燕、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李波、口腔生物医学教研室主任安政雯、口腔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史册组成,从选题创新性、方法科学性、过程规范性、团队协作力、指导实效性五大维度展开综合评价。

以评促改:专家指导激活创新潜能

答辩过程中,专家组突破“结果导向”评价模式,着重考察学生科研思维构建过程。针对部分项目存在的“文献综述深度不足”等共性问题,评审团通过案例剖析、方法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设计”。

构建闭环:从阶段考核到能力跃升

教学副院长刘志辉在总结中指出,中期答辩不仅是项目管理的“质检环节”,更是学生科研素养的“淬火过程”。通过专家组的“压力测试”,学生团队在文献批判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术表达能力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深化意义:创新教育生态的范式突破

  此次答辩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实现突破:一方面是评价理念升级,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强化科研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指导模式创新,构建“专家诊断-团队修正-持续迭代”的动态指导机制。未来,学院将持续以“大创计划”为载体,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腔医学创新人才提供坚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