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正是育人谋新时。为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地见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于近期组织召开了2025年秋季学期融合课集体备课会。教学副院长刘志辉、口腔病理教研室孙宏晨教授、教学部主任乔春燕、口腔颌面外三科主任刘麒麟等教学管理骨干,联合口腔颌面外科融合课各模块负责人,以及上学期融合课优秀经验传承者——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主任孟秀萍、口腔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史册,共赴一场“跨学科、共成长”的教学智慧之约。
聚焦融合课核心,多维度研讨提质
会议伊始,口腔颌面外三科主任刘麒麟围绕融合课程的整体规划与目标作开篇汇报,强调融合课是推动“医教协同”“学科交叉”的关键载体,需以“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课程间逻辑衔接与内容整合。随后,各模块负责人依次就本学期五门融合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与实施计划进行汇报,重点探讨“多学科知识如何有机串联”“理论与实践如何深度融合”“教学质量如何动态监控”等核心问题,引发参会人员的热烈交流。
以“融合”破题,凝聚育人共识
随着医学教育向“整合式、临床导向”转型,融合课程已成为培养复合型口腔医学人才的关键载体。教学副院长刘志辉强调:融合课绝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需要打破传统教研室壁垒,在知识衔接、能力培养、思维塑造上实现有机统一。他指出:“融合课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构——我们既要站在学科前沿设计内容,更要蹲下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做好课前的‘铺路搭桥’,让知识流动更顺畅,让学习体验更深刻。”
以“经验”为鉴,探索教学范式
会上,孟秀萍主任、史册主任两位“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为融合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鲜活注脚。她们以“龋病融合课”的成功案例为引,提炼出“跨教研室备课需立主线”“首课引入定基调”“动态调研促优化”等关键经验 —— 从跨学科教师的深度协同,到第一节课如何用临床案例激发学习兴趣;从学期中多次教学调研捕捉学生反馈,到期末成绩分析反推教学改进,每一步都紧扣“提升教学实效”的核心目标。这些源于一线的实践智慧,不仅为新学期备课提供了“操作指南”,更印证了“融合课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可以通过经验传承与方法创新形成可复制范式”的育人逻辑。
以“质量”为纲,锚定育人目标
孙宏晨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课程设计是教育的‘施工图’,我们既要精雕细琢每一个教学环节,更要抬头看路——融合课的最终指向,是培养‘能看病、会做事、有温度’的口腔医学人才。”他提出,要充分发挥课间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平台的“衔接器”作用,将课堂知识与临床场景有机串联;鼓励教师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教学案例,在“取经”与“创新”中提升我院教学的竞争力。“教学是教育,做事是做事业”——这一理念的重申,让与会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一次备课,都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践行。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本次融合课集体备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安排的“校准会”,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升级会”。当教学管理团队、学科骨干与经验传承者的智慧在碰撞中交融,当“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研讨中落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学期融合课的坚实起点,更是口腔医学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迈进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