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夯实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部于2025年7月4日组织召开"课堂质量评价分析暨2024-2025学年教学总结研讨会"。全体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部全体工作人员、2022级学生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分为两大核心议程:课堂质量评价分析研讨与学期末教学总结研讨。会议伊始,教学部负责人乔春燕重申了课堂质量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深度解读《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校发〔2025〕159号)。该办法以"学生为本、科学评价、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为核心理念,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打造"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全覆盖"的立体化评价体系,为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随后,各教研室主任结合听课实际,系统总结我院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教学内容严格遵循大纲要求,教学载体与课程目标高度契合;多数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连贯,讲解娴熟;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行互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师生交流自然融洽,部分教师教学热情饱满,课堂吸引力强。同时也指出,学生出勤率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存在板书设计缺失或不够规范的问题。针对出勤率问题,与会师生代表深入剖析成因,并初步拟定从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整改优化的方案。
教学部敦促各教研室严格落实评价办法,将文件精神深度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从制度层面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为后续研讨提供理论指引。
会议第二阶段议程围绕学期末教学总结展开,全体与会人员聚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进度调控、考核模式革新、课堂质量提升等关键议题,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研讨交流。在课堂质量提升环节,各教研室主任结合专业特色,分享了众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院以疾病为导向,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融入各疾病教学模块,构建立体化知识体系。目前已开设《龋病模块》《牙周病学模块》等3门融合课程。学生代表反馈,这种创新课程设置有助于实现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医学知识框架,提升实际问题的多维度分析解决能力。教师们也表示,学科融合打破了传统教学壁垒,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避免碎片化学习,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疾病综合认知与分析能力。
学生代表从学习者视角分享课堂体验与改进建议,为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宝贵参考。师生共研的研讨模式,充分体现了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助力构建更加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
此次会议研讨深入、成果丰硕,并就系统总结,深化教学实践成果;靶向调研,开展教学改革可行性研究;闭环管理,推进问题整改与方案落地达成共识。构建起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三方深度对话的立体平台,凝聚起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研讨交流,不仅精准锚定课堂质量提升的实施路径,更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迭代优化注入创新动能,为学院教学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指明方向。

